• 纪念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表79 周年座谈会在松江举行

      本报讯 1942 年 5 月 23 日, 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 年 5 月, 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 文艺座谈会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宗旨是解决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如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问题、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普及与提高的问题、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问题等。毛泽东在座谈会上发表讲话, 提出并解决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他强调,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 首先是为工农兵的” , 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 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熟悉工农兵, 转变立足点, 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讲话总结了五四以后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 这次座谈会对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2021 年 5 月 23 日,在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松江教学基地, 一场纪念 《讲话》 发表 79 周年座谈会把人们的记忆又带回了那段岁月。 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编剧学研究中心主任陆军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 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师生共同参与讨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上海校园戏剧应用与推广中心主任张生泉认为,中国已经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但在国际上还没有解决挨骂的问题, 西方国家仍然在用有色眼镜看待我们, 在这种情况下, 文艺工作者们必须肩负起责任, 关注社会、 讴歌时代。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姚扣根强调了 《讲话》 的现实意义, 鼓励学生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践行 《讲话》 所提倡的创作精神。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青年教师、 在读研究生等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提出要坚持现实主义戏剧创作方法, 培养、 引领观众的审美水平, 注重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普及与提高, 强调创作的真实性, 始终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 善于发现时代新音。同时, 也表明了不向庸俗、 低俗、 媚俗相妥协的创作立场。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青年教师李世涛、 陈浩波、 顾飞、 吴韩娴等纷纷结合自身经历畅谈体会,李世涛副教授还以指导本科生进行红色题材独幕剧创作的生动案例, 对艺术为人民的理念展开了深入的解读。编剧专业MFA 王嘉馨结合她新出版的小说 《织锦缎》 的创作经验, 分享了她在文学创作中关注时代、 关注百姓的切身感悟, 兰潇同学则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 归纳出 “基于根、 灌于识、 润于情、 凝于神” 四点心得体会。陆军教授在概括编剧学师生发言内容的基础上, 进一步阐明了艺术要与时代同步、 与人民接轨、 与生活共融的必要性。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而是文艺创作的永恒命题, 是79 年前毛泽东同志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与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指示所共通的核心要义, 应该被年轻的创作者们深深铭记。此次座谈会在松江召开, 不仅因为这里是上戏编剧学教学基地,更重要的是,松江人民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为我们的戏剧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编剧学师生可以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找到新的创作灵感, 谱写新的艺术篇章。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 上海戏剧学院兼职教授苏忱作总结性发言, 指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通过表现一代人在一个时期下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传递超越时代的精神内核。年轻的文艺从业者们应当厘清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现实、艺术与理想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为时代画像, 为人民立传, 为社会明德。(文/张弛)

  • 关于西藏班教学和 《哈姆雷特》 创作演出研讨会举行

    本报讯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2017 级表演 (戏剧影视) 专业西藏本科班毕业大戏《哈姆雷特》于 2021 年 5 月 7 日至 5 月 14 日在上戏实验剧院上演。上海戏剧学院已有六十多年培养西藏专业戏剧艺术人才的历史,而这个班则是上戏第一个本科建制的表演系西藏班,男生 14人, 女生 8 人。在该班的毕业大戏成功上演之际, 关于西藏班教学和 《哈姆雷特》 创作演出的研讨会, 也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研讨会上,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指出, 在表演系以及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下, 西藏班的同学们成功演绎了 《哈姆雷特》 ,从中可以看到上海戏剧学院长期以来响应党的民族政策, 开创并坚持了为少数民族培养艺术人才的优良传统。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党组副书记、 厅长晋美旺措认为, 《哈姆雷特》 的演出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和实践, 也是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一次完美结合。 学生们在上戏不仅学到了专业的戏剧知识和表演技能, 也从老师们身上学到对艺术、对舞台、 对观众的敬畏, 上戏永远是这些孩子的精神家园和心灵依托。相信把 《哈姆雷特》 带回拉萨后, 会再次引起热烈反响。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真诚地祝愿藏族青年学子牢记总书记的嘱托, 争做有血性、 有灵魂、 有本事、 有品格的中国戏剧人。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哈姆雷特》 导演濮存昕以 “我是来找散文的,没有想到遇到诗” 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为西藏班执导毕业大戏, 最大的目的就是提升他们,而选择 《哈姆雷特》 选择莎士比亚, 便遇到了诗, 使得语言有了思想, 在丰厚的土壤里实现戏剧的艺术魅力。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杨佳作为这一届西藏班的班主任感叹,濮存昕先生以艺术名家身份走进课堂,几个月来几乎每天和西藏班同学一起吃着盒饭坚守排练场,从早到晚对学生们进行各方面的塑造,建立了导演和演员之间的密切合作。濮老师还要求学生们要多读书, 且自己就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有学生说, 他的标杆就是濮老师, 因为濮老师在舞台上是用生命在演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胡志毅提到, 此次 《哈姆雷特》 是以国家通用语言和藏语两种语言演绎,具有跨文化的意义, 尤其是剧中将西藏的符号元素提炼出来并加以融合, 非常有意义。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薇就本剧的创新点予以了肯定,例如用掘墓人来作为过渡, 烘托作品主题, 这个设计非常巧妙。 戏中戏的表演也令人震撼,使 “生存还是毁灭” 的意旨不断回荡。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路生认为, 这一版的 《哈姆雷特》 与时俱进, 非常现代, 很时尚、很青春。希望西藏班同学回去之后, 奉献更多的作品,大家都要为此而付出更多的努力。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陈军强调, 这一版本的 《哈姆雷特》 要求演员演人而不是演戏, 这对于演员是非常好的训练。导演风格呈现了世界级的手法和境界, 有许多象征的东西在里面, 让人为之感到震撼。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 外国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宫宝荣认为, 这部戏有极高的难度, 不仅因为其思想深邃, 也在于其体量。 西藏班的同学们能在舞台上、 在剧场里,爆发那么强大的气场,引发观众强烈的共鸣, 非常不容易。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上海戏剧学院兼职教授罗怀臻表示,濮存昕导演以及各位老师通过这部剧,为西藏班毕业生们种植了初心, 这个初心就是人生的起点、 职业的起点、 艺术的起点、 戏剧的起点, 这将影响他们的一生。这一片初心令人感动,相信这个班会在西藏开枝散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毛时安指出, 西藏班的这个演出版本,既是藏族的也是中华民族的, 同时也是人类的。孩子们在舞台上的目光, 是对艺术、 对未来的渴望。 这次演出对于西藏孩子来说, 也许是翻过了第一座高耸的雪山, 当爬过这座山以后就知道艺术是怎么回事了, 因此这样的演出非常成功!《哈姆雷特》中文翻译/ 戏剧构作李健鸣, 肯定了这个演出版本对于剧本的理解走得更远, 导演手法也回应了时代与观众的期许和要求,能让观众静下心来听大量的台词, 很让人感动。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 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谷好好感慨道, 通过这次演出我们又认识了一批青年西藏话剧艺术才俊。上戏非常了不起, 六十多年来始终坚持为西藏培养戏剧人才, 以话剧为载体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藏语版的 《哈姆雷特》 可以去国际上演出, 在更大的范围之内让人们认识西藏文化建设成就。国家一级编剧、 西藏话剧团创研室主任尼玛顿珠,作为此次藏语版演出的翻译, 认为藏民族处于非常特殊的自然环境中, 是非常智慧的民族, 创造了自己的文化, 也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此次, 看到西藏的演员们用藏语来演出莎剧作品, 感到非常幸福。文化学者、 作家方立平提到, 老师们在指导本剧的演出时要求学生要会用声音, 要大声地喊出思想,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见解,应该成为中国话剧界走向新的未来非常重要的标准。 这部戏是上海和西藏两个地区紧密结合的符号, 是西藏的, 也是上海的, 期待其爆发出多重效应。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何雁对西藏班教学进行了总结, 上海戏剧学院是中国最早开展表演艺术教学的专业院校之一, 在大批优秀教师长期耕耘的基础上, 世界著名的表演方法也在新时代被引进上戏。此外, 上海戏剧学院多次被评为少数民族教育先进单位。 感恩西藏, 感恩西藏文化厅, 感恩西藏话剧团。同时要感谢 2017 级所有老师, 他们一个字一个字教这些孩子说普通话, 付出了巨大努力, 也感谢为 《哈姆雷特》 创作付出努力的专家学者们!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表示, 《哈姆雷特》 是非常高的起点, 同学们除沉浸在文本和表演中之外, 也对人生、 社会、 理想有了思考。 (文/童敏)

  • 【当代欧美戏剧的源与流(英美专场)】学术研讨会在四川举行

    本报讯 由上海戏剧学院外国戏剧研究中心与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联合举办的“当代欧美戏剧的源与流(英美专场) ”学术研讨会, 于2021 年 5 月在四川外国语大学举行。来自国内 18 所高校的参会代表, 围绕当代英美戏剧的作家作品和戏剧现象等主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讨, 共同探索当代英美戏剧的源与流。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祝朝伟、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和上海戏剧学院外国戏剧交流中心主任宫宝荣分别致辞, 表达了对我国学者特别是青年学术人才继续推进外国戏剧研究, 不断为研究注入新鲜血液的期待。主题演讲环节共有五位专家发言。 北京大学韩曦副教授通过对美国 1960—1970 年代的音乐剧的梳理, 总结了美国音乐剧的先锋作用和时代特征; 四川外国语大学姜萌萌教授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了山姆 · 谢泼德家庭剧中父亲的菲勒斯缺失; 西南交通大学李成坚教授运用跨文化理论论述了爱尔兰剧作家马克· 奥罗戏剧中的中国意象; 天津师范大学邱佳岺教授对上世纪50-70 年代英国实用主义传统对戏剧实践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岚教授则梳理了 2010 年到 2020年之间英格兰戏剧的发展状况。随后的研讨环节分为美国戏剧专场和英国戏剧专场,分别由姜萌萌教授和邱佳岺教授主持, 张默翰教授 (重庆三峡学院) 、 李言实副教授 (太原理工大学) 、 李成坚教授和王岚教授担任点评人。 发言代表从作家作品、戏剧奖项和戏剧实践等方面, 对当代英美戏剧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点评也十分中肯而精到。英国戏剧分会场还开辟了博士生专场, 来自上海戏剧学院和英国女王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结合各自的研究课题作了发言。本次研讨会, 专家学者展示了具有前沿性的研究成果, 使中国当代英美戏剧研究的图景更加丰富而多元。 (文/上戏外国戏剧研究中心)

  • 戏曲版 《暗恋桃花源》 教学与创作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

    本报讯 上海戏剧学院2017级戏曲导演专业毕业剧目戏曲版《暗恋桃花源》于2021年4月27日至4月30日在上戏实验剧院上演。在该剧成功上演之后,关于该剧的教学与创作研讨会于5月13日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研讨会上,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指出:这部戏有价值,价值就在于创新精神,恰恰是舞台艺术需要的。对于我们的人才培养、剧目创作也有启发,对于高水平大学的创作剧目来说它的探索性、实验性、前沿性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希望本次研讨会的成果传播出去对我们学校产生一些示范性和引领性的作用和意义。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李佩红:  这部戏很好地探索了戏曲与话剧的关系,体现了戏曲导演专业的办学特色,通过新编戏的创作,培养戏曲导演、戏曲表演人才。以教学为核心推动创作和学术。引领青年人认识到戏曲很精品、很国粹、很时尚。这部戏的创作是一次很好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  华人戏剧家、上剧场、[表演工作坊]艺术总监赖声川:三十五年前干的事情,现在变成这样的一件事情,真的很感动。我觉得太不简单,只有上戏这样的平台才可以做得出来。我从来没有想过“桃花源”可以用京剧来演,更没有想过“暗恋”可以用越剧来演。最重要的是你们的改编有原始精神,所以很成功,恭喜大家,向你们致敬。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陈军:  这部戏确实很震撼、很成功,首先演员把这个戏抬起来了,整个剧场性、演出性都非常好;第二,导演的创意好,一是越剧,二是京昆,三是话剧,一静一闹搭配起来,很生动,相互间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这种处理方式充分彰显了不同剧种的特点和优长,很紧凑,有强烈的节奏感。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卢昂:  戏曲导演专业是我们学校的品牌,这个专业真正做到了民族化和国际化的结合。戏曲版《暗恋桃花源》的成功再次证明这个专业的特点和价值。该剧改编保持原作精华,没有解构和颠覆,把精神留住很不容易。把话剧的现代性、思辨性和创新性保持,把京剧的鲜明性、表现性和民族性抓住,把越剧的抒情性、唯美性和诗意性做好,这个路子是对的。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  看到这个戏曲版《暗恋桃花源》,真的是极大的惊喜。终于有了最适合这个剧本的戏曲形态的配置。三十五年前赖老师和他的同事即兴创作,估计不会想到今天会有这个戏曲版。我一直认为一个社会一定要有好的戏剧学院做孵化器,希望让这么一个好的文化产品可以继续发挥效应,不仅仅是经济效应,还有社会效应。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宫宝荣:  讲到创新精神,我们把一出话剧改编成戏曲,这本身就是创新,尤其把京剧和越剧放在一起来改编,这是唯一的。戏的前半部分泾渭分明,后半部分混而不乱。两个“戏中戏”排得有条不紊,这得益于原著也得益于成功的改编。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伟:  戏曲版《暗恋桃花源》的创作不是一次对原作简单的移植和复制,这里面有大量艰苦的艺术创造和艺术语汇的转换,充分展现了戏曲艺术超强的表现力和创作团队高超的创造力,对原作是一次极好的阐释。该剧综合运用了京剧、越剧、昆曲、话剧来表现相应的戏剧内容,内容和剧种风格非常贴切、结合得非常好。这个戏对戏曲发展的启示也非常大。艺术院校的毕业剧目就应该具有艺术上的前卫性和探索性。初衷是用戏曲的形式演绎话剧的故事,但同时也丰富了戏曲的表现力,拓展了戏剧的样式形态。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俞建村:  看了戏曲版《暗恋桃花源》的演出觉得非常好,现在这个时代是追求探索的时代,追求不断创新的时代,像我们这种探索形式,也可以去考察戏曲老一辈艺术家的态度。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朱崇志:  我一开始对戏曲版有点忐忑,因为《暗恋桃花源》对我来讲是近乎完美的作品,从文本的写作到舞台的表演,几乎找不出瑕疵,但是看完演出之后,我放心了,这是很成功的作品。成功在于两个方面院一是尊重经典,同时勇于创新实践;二是传承传统,保持剧种个性。上海戏剧学院国家一级导演付小萍:“桃花源”是喜剧的荒诞的,它更自由,“暗恋”是现实主义的,它很精致,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戏曲版很好地保留原作精神进行开拓创新,显现了戏曲强大的表现力,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成功实践。  上海戏剧学院国家一级演员童强:  这部戏一是有创新,二是体现了海派风格;海纳百川,雅俗共赏,融会贯通、守正创新,这些、特色让各方面的观众都能接受,都有欣赏的角度。  国家一级演奏员(京剧“桃花源”唱腔设计、作曲)杨晓辉:  只要学校有需要,不管是哪边,我一定尽自己的力量。戏曲导演专业是上海戏剧学院的品牌,需要高度重视,还有戏曲作曲专业。  国家二级演奏员(越剧“暗恋”唱腔设计、作曲)赵斌:  “暗恋”唱腔是原汁原味的越剧,但如果用传统的丝弦乐队会和“暗恋”安静的气质不符,所以选择用钢琴、二胡、小提琴来做创新。希望越剧“暗恋”让喜欢越剧的观众看到越剧熟悉又别样的风采,让不了解越剧的观众喜欢上越剧。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导演专业教师(戏曲版《暗恋桃花源》指导老师)卢秋燕:  在今年这个建党百年的重要时刻,戏曲版《暗恋桃花源》的成功上演,体现了我们中国戏曲的文化自信以及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彰显了学院派作品的严谨、专业和卓越。希望有更多的观众可以看到这部由上海戏剧学院改编的戏曲版《暗恋桃花源》,看到赖老师的经典作品在当代剧场中以戏曲的方式传承下去。同时希望以教学为核心带动学院派的创作和相关科研。  研讨会最后,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表示院这部戏从戏剧学院的角度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尝试,如何在中国传统的土壤上表现更多的戏剧内容、如何用中国的方式来表演世界上任何的戏剧钥从戏剧实践上来解决这个问题。《暗恋桃花源》大家从来没有想过会出现这样一个戏曲版,这方面工作我们可以做,做的过程尽管艰难,但是有喜悦,我想我们的内心是充实的,情绪是欢畅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所以任重而道远。(文/戏曲学院)